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三藏法師玄奘 譯

地藏十輪經卷九

善業道品第六之二

復次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 能盡形壽遠離瞋恚 一切眾生常所愛重 其心清淨 離諸垢穢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 因瞋恚故 造身語意諸惡業障 諸煩惱障 諸有情障 一切法障 諸無明障 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 由此遠離瞋恚輪故 皆悉輾壞摧滅無餘 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 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 其心清淨 離諸垢穢 將命終時 身心不為憂苦逼切 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 不見可怖剡魔王使 唯見可意 成調善法 具戒富德 真實福田 為善知識 身心歡悅 深生敬信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瞋恚罪業,一切眾生時時對他愛護敬重,他的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由於遠離了瞋恚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前世所有沉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瞋恚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不能解了法理、事理的無明業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瞋恚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 諸根圓滿支體具足 隨所生處其心清淨 離諸垢穢 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 具戒富德 真實福田 為善知識 依彼修學離瞋恚法 能斷一切惡不善法 能成一切殊勝善法 能求一切大乘法義 能修一切菩薩願行 漸次趣入深廣智海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遠離一切濁穢風雲 欝烝塵垢 諸麁弊物 眾寶莊嚴 甚可愛樂 遠離憍慢 顏貌端嚴 諸根無缺 心常寂定 如是有情來生其國 慈悲功德圓滿莊嚴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 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般涅槃後正法久住 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心念清淨,遠離種種穢垢煩惱,端正聰明安穩快樂。又再得遇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瞋恚善法,能斷除一切不善惡法,能成就一切殊勝善法,能通達一切大乘法義,能修學一切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住佛土,遠離一切煩惱濁風、妄惑穢雲、鬱結惱熱、雜染塵垢等等粗鄙穢物,眾多寶物華麗裝嚴,讓人滿意歡喜。遠離驕傲高慢、容貌莊嚴端正、六根圓滿無缺、心念寧靜無取無執的眾生來投生這個佛土,慈悲功德圓滿莊嚴。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遠離瞋恚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 於聲聞乘得無誤失 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 於諸如來出家弟子 若是法器 若非法器 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 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 利慧勝福常得增長 於一切定 諸陀羅尼 諸忍諸地 速得自在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隨順而行 常得不離見一切佛 及諸菩薩 聲聞弟子 不離聞法 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 心無厭足 常於菩提種種行願 心無厭足 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九遠離瞋恚輪。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甚深聰利智慧、殊勝超絕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不斷追求。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不斷修持。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復次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遠離邪見 一切眾生常所愛重 其心清淨 離邪分別 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 因邪見故 造身語意諸惡業障 諸煩惱障 諸有情障 一切法障 諸正見障 自作教他 見聞隨喜 由此遠離邪見輪故 皆悉輾壞摧滅無餘 不受果報 於現身中 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 身心安樂 其心清淨 離邪分別 將命終時 身心不為憂苦逼切 所愛妻子眷屬圍遶 臨命終時 不見可怖剡魔王使 唯見可意成調善法 具戒富德 真實福田 為善知識 身心歡悅 深生敬信
此外,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能夠一輩子直到命終不犯愚痴邪見罪業,一切眾生時時對他愛護敬重,他的心念清淨,遠離邪妄思維。由於遠離了邪見罪業,善根能夠迅速成熟。前世所有沉淪生死的五道輪迴,及因邪見所造作的各種身語意罪惡業障、不得涅槃的煩惱障、不得信證菩提的眾生障、一切聞法障、思維顛倒不得正見障,自作或教他作,或見聞惡行心也隨喜認同等等罪業,由於受持了這遠離邪見輪,所有業障都被碾毀摧滅沒有剩留,不再遭受惡果業報。在現世中,人天眾等都相親愛沒有猜疑,身心安樂,心念清淨,遠離邪妄思維。將命終前,身心不被憂苦逼迫,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身旁。臨命終時,不見恐怖的閻王鬼差索命,只見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的福田善知識,深深敬重充滿信心,身心歡喜無憾。
既命終已還生人中 諸根圓滿支體具足 隨所生處其心清淨 離邪分別 端正聰明安隱快樂 復遇可意成調善法 具戒富德 真實福田 為善知識 依彼修學離邪見法 能斷一切惡不善法 能成一切殊勝善法 能求一切大乘法義 能修一切菩薩願行 漸次趣入大乘大海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所居佛土 遠離一切聲聞 獨覺二乘人 遠離一切天魔徒眾 遠離一切外道朋黨 眾寶莊嚴 甚可愛樂 遠離一切妄執吉凶 常見斷見 我我所見 如是有情來生其國 壽命長遠 受用一味 謂大乘味 如來自身壽命無量 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般涅槃後正法久住 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聖教一味無有乖諍 熾盛流通 離諸障難
命終以後還生人道,六根圓滿肢體健全,所得生身心念清淨,遠離邪妄分別,端正聰明安穩快樂。又再得遇心所喜愛、調順善法安穩寂靜、戒德兼備、真正福田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修學遠離邪見善法,能斷除所有不善惡法,能成就所有殊勝善法,能通達所有大乘法義,能修行所有菩薩願行,逐漸悟入深廣無際如來智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住佛土,遠離一切聲聞、獨覺二乘人、二乘法;遠離一切天魔徒眾;遠離一切外道群黨。眾多寶物華美裝嚴,讓人滿意歡喜。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禍福、遠離偏持常見斷見、遠離偏執我、我所妄見。這樣的有情來投生這個佛土,壽命長遠,領受唯一無二的大乘正法。如來自身壽命無量無邊,隨應眾生根機因緣宣說相應佛法。般涅槃後正法久住,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唯一大乘正教昌盛流通,沒有違逆諍鬥,遠離種種障難。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十遠離邪見輪也 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故 於聲聞乘得無誤失 於聲聞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得無誤失 於獨覺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得無誤失 於其大乘補特伽羅得無誤失 常能熾然三寶種姓 於諸如來出家弟子 若是法器 若非法器 下至一切被片袈裟剃鬚髮者 得無誤失 於大乘法常得昇進無有退轉 利慧勝福常得增長 於一切定 諸陀羅尼 諸忍諸地 速得自在 無有退轉 常得值遇諸善知識 隨順而行 常得不離見一切佛 及諸菩薩 聲聞弟子 不離聞法 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於諸善根常精進求 心無厭足 常於菩提種種行願 六波羅蜜多 心無厭足 所得果報廣說如前
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第十遠離邪見輪。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對於聲聞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聲聞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獨覺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獨覺乘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大乘法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對於修學大乘法的眾生不會造作罪過疏失。常能昌隆三寶傳承;對於如來出家弟子眾,無論是能任持佛法的法器僧,或非法器,下到一切只披一片袈裟剃除鬚髮的僧人,不會造作罪過疏失。修行大乘諸法常能超昇進步不會退轉。甚深聰利智慧、殊勝超絕福德常能增長,修行一切禪定、各種陀羅尼、諸忍境界、諸地成就,都能快速通達無礙不會退轉。常能得遇善知識,依從善知識受教修行。常能不斷得見一切佛、及諸菩薩、聲聞弟子,能夠不斷聞法,能夠不斷親近供養眾僧。常能精進求得種種善根增長,不斷追求。常能修持種種菩提行願,不斷修持。所得果報如同前面經文所細說過。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輪 能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 於過去世 一切如來 正等覺 皆悉遠離十惡業道 皆悉稱揚讚歎如是十善業道所得果報 為欲長養一切眾生 利益安樂菩提道故 為欲除滅一切眾生業煩惱苦 令無餘故 為欲枯竭三惡趣故 為欲紹隆三寶種故 為欲斷除三界有故 為欲永斷蘊 處故 為令一切速入無畏涅槃城故 廣說如前遠離十種不善業道所得果報
善男子!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十輪,能快速得證無上正等正覺。為何如此?在過去世,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都遠離了十惡業道,都在稱揚讚歎這十善業道所得功德果報。為了要滋養增長一切眾生,在菩提道中得到利益安樂;為了要除滅一切眾生惡業煩惱,讓煩惱逼苦不再剩留;為了要枯竭度盡淪墮三惡道的眾生;為了要延續昌隆三寶傳承;為了要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生死煩惱;為了要永斷眾生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在根境識上種種執取苦惱;為了讓一切眾生能夠快速證入無畏大涅槃城。因此宣說如前經文所說的遠離十種不善業道所得果報。
是故 善男子 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 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乃至命終 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 我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 是極虛詐是大妄語 對十方界佛世尊前 誑惑世間無慚無愧 說空斷見誘誑愚癡 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因此,善男子!如果不能真心無妄的祈求十善業道所能得證的佛果,及不能真正持守其中一善業道直到命終,就妄稱我是真實的大乘修行人,我已證求了無上正等正覺,應知這樣的眾生,是最虛偽狡詐,是在說大妄語。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前,欺騙迷惑世間眾生無慚無愧,妄說空見斷見迷惑欺騙愚昧眾生,身壞命終必定淪墮三惡道。
善男子 若但言說 及但聽聞 不由修行十善業道能得菩提般涅槃者 於一劫中或一念頃 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 微塵算數眾生 皆登正覺入般涅槃 然無是事 所以者何 十善業道是大乘本 是菩提因 是證涅槃堅固梯蹬
善男子!如果只是口頭說說、或者只是聽聞,未真切修行十善業道就能證得菩提槃涅,或在一劫中或頃刻一念間,能使十方一切佛土,如同地面微塵數量的眾生都能證悟正覺入於涅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是證悟菩提的種因,是逐步證得涅槃的堅固登梯。
善男子 若但發心發誓願力 不由修行十善業道 能得菩提般涅槃者 於一劫中 或一念頃 可令十方一切佛土地界 微塵算數眾生 皆登正覺入般涅槃 然無是事 所以者何 十善業道是世 出世殊勝果報功德根本 善男子 若不修行十善業道 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 自號大乘 或說或聽 或但發心或發誓願 終不能證菩提涅槃 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善男子!如果只是發心發願,未實踐修行過十善業道就能證得菩提槃涅,或在一劫中或頃刻一念間,能使十方一切佛土,如同地面微塵數量的眾生都能證悟正覺入於涅槃,是絕對不可能的事。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世、出世間殊勝果報功德的根本。善男子,如果未曾實踐修行十善業道,即使在十方一切佛土經歷了如微塵數的長劫時間,只是自稱大乘,或是口頭說說,或只是聽聞、或只是發心發願,終究都不能證悟菩提涅槃,也不能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輪迴之苦。
善男子 要由修行十善業道 世間方有諸剎帝利 婆羅門等大富貴族 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或聲聞乘 或獨覺乘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別 是故 善男子 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 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 非住十惡不律儀者 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若求速悟大乘境界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速滿一切善法願者 先應護持十善業道 所以者何 十善業道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 是世 出世勝果報因 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善男子!要經由修行十善業道的功德,世間才有剎帝利王、婆羅門等大富貴宗族的人間福報;才有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道福報;才有聲聞乘或獨覺乘涅槃正果,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的殊勝佛果。這些都是修行十善業道所成就的不同福德果報。因此,善男子!如果想快速滿願無上正等菩提的人,應當修行十善業道來莊嚴自己。依止十惡道不持守戒律的人,是無法圓滿無上正等菩提大願。如果祈求快速證悟大乘殊勝境界、快速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快速滿願一切修習善法的人,應先修持守護十善業道。為何如此呢?因為十善業道是安立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是世間、出世間殊勝果報的種因。因此應當修行十善業道。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欲除諸有苦 證得大菩提
應修十善輪 精勤勿放逸
便於三乘法 及補特伽羅
一切出家人 皆得無誤失
信受行大乘 利樂一切眾
覺勝法淨土 速證大菩提
若離於殺生 一切皆愛敬
恒無病長壽 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 恒樂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 速成無上覺
若離不與取 智者皆愛敬
滅貪所生業 獲無貪所生
生生常巨富 能為大施主
得眾寶莊嚴 可愛淨佛國
若離欲邪行 滅臭穢煩惱
枯竭貪愛河 速得淨佛國
拔諸眾生類 令出欲淤泥
安置於大乘 使勤修梵行
若離虛誑語 得聖自在智
常樂諦實言 滅虛妄眾苦
一言為證量 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 勸修不妄語
若離離間語 成眾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 不歸於斷滅
得聖無染著 陀羅尼寶藏
達深法海源 速成無上覺
若離麁惡語 常說柔軟言
眾生皆愛敬 滅先世罪業
令眾常歡悅 成菩薩導師
知諸佛所行 超過第十地
若離雜穢語 智者皆愛敬
為他所發言 具獲五功德
常聽受聖言 恒欣求聖道
圓滿諸佛海 速得一切智
若離於貪欲 不誹謗聖教
供養服袈裟 弘三乘聖道
當生淨佛國 導師之所居
乘於無上乘 速得最勝智
若離於瞋恚 一向修慈心
速疾證等持 樂眾聖行處
當生淨佛土 遠離諸過惡
住彼證菩提 令離諸瞋忿
若離於邪見 純修淨信心
樂開示三乘 亦供養諸佛
永脫諸惡趣 遇眾賢聖者
具諸菩薩德 逮得最上智
我說十善業 能趣勝菩提
生長諸等持 陀羅尼忍地
此輪大威德 能摧諸惡趣
破壞諸惡障 速證大菩提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若想斷除三界諸苦,證得無上菩提正覺,應當修持十善業輪,精進勤修切勿怠惰。
便可對應三乘正法,修行三乘正法眾生,乃至一切出家僧眾,皆能如法不造過失。
信受大乘正法行願,利樂一切有情眾生,覺悟勝法安住淨土,速證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殺生惡業,能受一切人天愛敬,永無病苦而得長壽,故要常修慈悲善法。
一切報身投生之處,永能樂行諸佛正法,常能得遇佛法僧寶,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偷盜惡業,能受一切智者愛敬,滅除貪欲所生罪業,得獲無貪清淨報身。
生世投生巨富豪門,博施眾生作大功德,能得莊嚴財富寶聚,往生意樂清淨佛國。
若能遠離欲邪淫行,能除一切臭穢煩惱,枯竭貪愛生死欲流,速得往生清淨佛國。
拔濟一切有情眾生,出離愛欲煩惱泥沼,安置大乘而行正道,精進勤修清淨梵行。
若能遠離妄語惡業,開悟自在無礙正智,常能樂言真實正語,滅除虛妄所生苦果。
言語皆是正法正語,常能得遇佛法僧寶,速能得證菩提正覺,故勸眾生不持妄語。
若能遠離兩舌離間,能成法器任持諸法,常能得遇佛法僧寶,不會淪持斷滅邪論。
能得正法無染境界、及陀羅尼殊勝法藏,達悟甚深佛法智海,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若能遠離惡口惡業,常說和悅柔順言語,能得一切眾生愛敬,滅除先世所造罪業。
能使眾生歡喜親近,成為一切菩薩導師,悉知諸佛所行境界,超越十地證得佛果。
若能遠離綺語惡業,一切智者皆為愛敬,所發言語都能獲益,當能具足五種功德。
常能聽受正法正言,恒樂欣求正法正道,圓滿諸佛功德大海,速能成就一切智智。
若能遠離貪欲惡業,不謗不毀正法正教,歡心供養出家僧眾,弘揚三乘佛法正道。
當能投生清淨佛國,三界導師所居淨土,安住無上佛乘正法,速得最上殊勝佛智。
若能遠離瞋恚惡罪,常能具足大慈悲心,速能證入等持禪定,樂行聖賢正法境界。
必當投生清淨佛土,遠離一切惡業罪過,安住淨土證悟正覺,遠離一切瞋忿煩惱。
若能遠離愚痴邪見,一心專念淨信修持,樂為眾生開示三乘,最勝法德供養諸佛。
便能永離惡道業障,常能得遇諸聖賢眾,具足一切菩薩福德,開悟了達無上佛智。
我所開示十種善輪,能得殊勝菩提正果,增長等持陀羅尼門、諸忍諸地一切成就。
十輪無上大威功德,悉能摧滅一切惡趣,盡除一切業障惡報,速證無上菩提正覺。

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有十財施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有十種財施大甲冑輪。衛護莊嚴大甲冑,迴轉法輪行度間,摧碾煩惱惑業苦,普為群生作福田。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何等為十
所謂布施種種飲食 衣服寶飾
象馬車乘 及以自身手足
耳鼻頭目 髓腦
皮骨血肉 國城
妻子 奴婢田宅
如是一一行布施時 不顧身命 不專為己求於世間 出世間樂 發心布施 但欲普為一切有情 生長大慈大悲芽故 發心布施
是那十種呢?
就是布施種種飲食, 珠寶服飾,
象馬車駕, 及自身手足、
耳鼻頭目、 髓腦、
皮骨血肉, 國城,
妻子, 奴婢田宅。
在一一布施這種種施物時,完全不會顧惜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不是專為自己求得世間、出世間的功德利樂而發心布施。只想處處為一切眾生,滋生育長大慈大悲善根種芽而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 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 發心布施 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 發心布施 無勝他心 無麁獷心 無嫉妬心 無慳悋心而行布施 於所施物若多若少 下至一食 終不希求自受果報 發心布施 終不希求聲聞乘果 發心布施 終不希求獨覺乘果 發心布施 於所施物 若多若少 下至一食 但為希求一切種智 發心布施
為了要引發起善巧方便、權宜成辦諸事的殊勝智慧,而發心布施。為了要能成辦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諸事,而發心布施。為了要滅除一切眾生憂愁煩惱諸事,而發心布施。行布施時,沒有高慢勝他心、沒有粗暴強橫心、沒有嫉賢妒善心、沒有慳貪吝嗇心。所施物事不論多少,小到施與畜生一搏之食,始終不為謀求自己功德果報,而發心布施。始終不為謀求證得聲聞乘果而發心佈施。始終不為謀求得證獨覺乘果,而發心布施。所施物事不論多少,小到施與畜生一搏之食,念念只為求得一切種智、了達一切因相道法、證悟正覺,而發心布施。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種財施大甲冑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 聲聞獨覺發心布施無大慈悲 但為己身捨貧窮故 但為己身脫眾苦故 但為己身得安樂故 但為己身證涅槃故 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 菩薩摩訶薩發心布施有大慈悲 普為有情捨貧窮故 普為有情脫眾苦故 普為有情得安樂故 普為有情證涅槃故 不為自身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善男子!成就這樣十種財施大甲胄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為何如此呢?聲聞、獨覺二乘人,發心布施沒有大慈悲心,只為出離自己惡趣困境、只為解脫自身種種苦惱、只為自身能得安樂、只為自身能證涅槃,不能處處皆為一切眾生而行布施。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慈大悲發心布施;處處為眾生出離惡趣困境、處處為眾生解脫種種苦惱、處處為眾生能得安樂、處處為眾生能證涅槃,不為自身而行布施。由此道理緣故,菩薩摩訶薩的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乘眾,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等,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菩薩摩訶薩修行財施波羅蜜多時 於妙五欲心無染著 自所攝受一切樂具 普能施與一切有情 依普攝受諸有情心 依自忍受一切苦心 依滅一切有情苦心 依與一切有情樂心 依與有情大涅槃心 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菩薩摩訶薩修行財施波羅蜜多時,自心不染著於五欲幻妙,自身領受的一切饒益資糧,完全都能施與一切眾生。以護持引領一切眾生的心念、以不顧念自己一切苦受的心念、以除滅一切眾生苦受的心念、以施與一切眾生喜樂的心念、以導與眾生趣證究竟涅槃的心念,而行布施。由此道理緣故,菩薩摩訶薩的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乘眾,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等,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善男子 若於五欲心無染著 具大慈悲而行布施 是名菩薩摩訶薩也 亦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若不除斷世間五欲 無大慈悲而行布施 雖捨無量無邊施物 而猶不得名為菩薩摩訶薩也 亦非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此施不蒙聖印所印 是故應斷世間五欲 具大慈悲而行布施 若不斷於世間五欲 無大慈悲而行布施 不名菩薩 非真福田 善男子 染著五欲行布施輪 尚不能滅自身所有少分苦惱 況能除滅一切有情無量苦惱
善男子!如果心念沒有染執五欲,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也可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如果不能除斷世間五欲,則無法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雖然捨施了無量無邊布施物事,仍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是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這種布施無法與諸佛殊勝妙法相應。因此應當斷除世間五欲,具足大慈悲心而行布施。如果不斷除世間五欲則有執求,則無法作大慈大悲的布施,則不可稱為菩薩,也不是眾生的真實福田。善男子!染著五欲而行布施,尚且無法除滅自身所受的微小苦惱,又豈能除滅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大苦惱?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成就財施輪 智者淨意樂
盡離於五欲 安樂諸有情
為樂諸有情 不求自果報
雖行少分施 而名真福田
雖復施眾多 而依止五欲
非聖印所印 住不定聚中
雖行少分施 而不依五欲
名聲聞獨覺 真實良福田
故應捨五欲 常行清淨施
安樂有情眾 成真實福田
這時世尊重示經義而說偈頌:
若要成就財施大甲冑輪,有智慧的人應當意樂清淨,盡當捨離一切五欲染執,方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為求利樂一切眾生,不為自求功德果報,雖然僅作了少許小布施,即可稱為眾生的真實福田。
如果執迷在五欲中,儘管廣作種種大布施,仍無法與諸佛殊勝妙法相應,是處在非福非惡的不定果中,無法證悟真正解脫。
如果行布施時不執迷在五欲,雖然只是作了微量小布施,卻可稱為聲聞獨覺二乘的真實良福田,應受聲聞獨覺二乘的供養因此應當捨離五欲執迷,常行清淨無相布施,能夠真正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成為眾生的真實大福田。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有十法施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速能獲得日燈光定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施大甲胄輪。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快速證得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日光三昧。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何等為十 謂諸如來所說正法
或聲聞乘相應正法 或獨覺乘相應正法
或與大乘相應正法 或世間法
或出世間法 或有漏法
或無漏法 或有為法
或無為法 或不二法
菩薩摩訶薩於此十法深信敬重 一切聽聞 隨力所能審諦領受 思惟觀察 究竟通利 隨其所宜為他演說 於說法時 無嫉妬心 無慳悋心 無憍慢心 無求利心 無輕他心 無自舉心 有恭敬心 有饒益心 有大慈心 有大悲心 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 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 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 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 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 不為彼說聲聞乘法 獨覺乘法 隨諸有情根器所能為說正法 非根器者終不為說
是那十種法施輪呢?就是諸佛如來所宣說的種種正法:
或是與聲聞乘相應的正法、 或是與獨覺乘相應的正法、
或是與大乘法相應的正法、 或世間法、
或出世間法、 或有漏法、
或無漏法、 或有為法、
或無為法、 或不二平等法。
菩薩摩訶薩深信敬重這十種正法,一切聽受而不簡選,隨智慧及能力審慎思維、觀察、領受,究竟通達法義,隨應眾生根機相宜,為眾生演說相應正法。在說法時,沒有嫉妒心,沒有慳吝心、沒有驕慢心、沒有謀求利養心、沒有輕視他人心、沒有抬舉自我自大心;只有恭敬心、饒益眾生心、大慈與樂心、大悲拔苦心。為聲聞乘根機眾生宣說四聖諦聲聞法,不對他們宣說獨覺乘法和大乘法。為獨覺乘根機眾生宣說獨覺因緣法,不為他們宣說聲聞法和大乘法。為大乘根機眾生宣說六波羅蜜大乘法,不為他們宣說聲聞乘法和獨覺乘法。隨應諸眾生根機而說相應正法,絕對不為沒有聞法根機的眾生,宣說不相應法門。
於其大乘諸有情所 終不勸修獨覺乘行 聲聞乘行 於獨覺乘諸有情所 或時勸彼修大乘行 於聲聞乘諸有情所 或時勸修獨覺乘行及大乘行 於諸如來所說正法 下至一頌乃至半句 深信敬重 終不毀謗 障蔽 隱沒 於說法師起世尊想 於聽法眾起病者想 於所說法起良藥想 斷除五欲無所希求 宣說正法
對於修行大乘法的眾生,絕不勸導他們修習獨覺乘法和聲聞乘法。對於修行獨覺乘法的眾生,有時勸進他們修習大乘法。對於修行聲聞乘法的眾生,有時勸進他們修行獨覺乘法和大乘法。深信敬重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正法,小到一頌乃至半句經文,絕不毀謗、障蔽、隱沒。觀想法師說法如同世尊說法,觀想聽法眾生如同病人,觀想所說佛法如同治病良藥,斷除五欲執著,不希求任何功德回報,而為眾生宣說正法。
善男子 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能斷五欲 速能獲得日燈光定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善男子!這就是菩薩摩訶薩十種法施大甲胄輪。如果菩薩摩訶薩成就了此輪,一切五欲染執都能斷除,能快速證悟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日光三昧。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智者修法施 隨器說三乘
不為說餘乘 恐聞而謗法
稱根器說法 不為非根器
各隨其所樂 勸進令歡喜
終不勸大乘 令修二乘行
或時勸彼二 進修中上乘
常恭敬聽法 深信不毀謗
供養說法師 如佛世尊想
勸聞妙法藥 令除煩惱病
捨利養名譽 而宣說正法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有智慧的人修行法施,應隨眾生三乘根器來分說三乘法,而不說其他不相稱的乘法,惟恐受法者不能解悟法義而謗法。
隨相稱根器說相稱之法,不為無根器者說不相稱法,隨應眾生心所愛樂而說法,勸進眾生歡喜精進修行。
絕不勸說大乘行者,修行聲聞緣覺二乘法,適時勸進聲聞、緣覺二乘修行人,進修緣覺、大乘等中上乘法門。
時時恭敬聽聞正法,深信敬重而不毀謗,供養說法的法師,如同是在供養諸佛世尊。勸導眾生聽法如同服用妙藥,能除滅一切煩惱病苦,絕不為了貪求利養名聞而來傳道說法,一心只為眾生宣說正法弘揚佛道。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復有淨戒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云何淨戒大甲冑輪 善男子 菩薩淨戒有二種相
一者
二者 不共
云何菩薩共淨戒輪 謂諸在家近事近住所受律儀 或復出家及受具足別解脫戒 如是律儀別解脫戒 是名菩薩共淨戒輪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菩薩不由此淨戒輪 能除一切有情煩惱 諸惡見趣 及能解脫業障生死 此不名為大甲冑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 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淨戒大甲胄輪。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什麼是淨戒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淨戒有兩種:
一是共相淨戒,
二是不共相淨戒。
什麼是菩薩共相淨戒輪?就是指在家近事及近住男女眾,所領受的律儀,如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等戒律;或是出家眾,及領受別解脫具足戒。這些律儀別解脫戒律等,都稱為菩薩共相淨戒輪,與聲聞獨覺乘眾所修習的律儀相同。菩薩無法藉這共相淨戒輪的功德,來除滅眾生種種煩惱、惡知邪見,及解脫流轉生死業障果報。因此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能稱作一切聲聞獨覺乘眾的真實福田。
云何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 謂諸菩薩普於十方一切有情 起平等心 無擾動心 無怨恨心 護持淨戒 普於一切持戒犯戒 布施慳貪 慈悲忿恚 精進懈怠 上品諸有情所 無差別心無差別想 護持淨戒 普於三界一切有情 無恚 無忿及諸惡行 護持淨戒 普於三有蘊 處中 無所分別 護持淨戒 不依欲界護持淨戒 不依色界護持淨戒 不依無色界護持淨戒 不觀諸有一切果報 護持淨戒 不依一切得與不得 護持淨戒 不依諸行 護持淨戒 是名菩薩不共淨戒大甲冑輪
什麼是菩薩不共淨戒大甲胄輪?就是指菩薩對於十方一切眾生,生起平等心、不擾動的安定心及無怨恨心來護持淨戒。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持戒或犯戒、布施或慳貪、慈悲或瞋恚、精進或懈怠,下、中、上品根器的有情眾生,都不會生起分別心、不作分別想,而護持淨戒。對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有眾生,沒有憤恚、沒有怨恨、不造作任何惡行,而護持淨戒。對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有因果中,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種種根境識作用生滅,不起分別執著,而護持淨戒。不在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不在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不在無色界中有所依執,而護持淨戒。不執念於種種因緣果報、持心平等,而護持淨戒不執依一切功德成就與否,而護持淨戒不執依有為、無為諸行法,而護持淨戒。這就是菩薩不共淨戒大甲胄輪。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成此淨戒大甲冑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訶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淨戒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住在家律儀 出家解脫戒
與二乘等共 不名摩訶薩
智者修空法 不依諸世間
亦不依諸有 護持清淨戒
離取相尸羅 無染無諸漏
護持如是戒 名真實福田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經義,而說偈頌:
持受在家諸律儀,或是出家別解脫戒,這是與二乘相同共持的戒儀,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
有智慧的賢人修習空法,不攀緣依執世間種種有為法,也不依執於種種因緣果報,而護持不共二乘的清淨戒律。
遠離執著種種戒相分別,無所染著無諸煩惱,如此護持不共清淨戒律,才能稱作真實大福田。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復有安忍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 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安忍大甲胄輪。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云何安忍大甲冑輪 善男子 菩薩安忍有二種相
一者 世間
二者 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安忍 謂有漏忍 緣諸有情 有取有相 依諸果報 依諸福業所發起忍 依自諸色 觸所發起忍 有發趣忍 無堪能忍 力羸劣忍 棄眾生忍 有誑詐忍 矯悅他忍 不為利樂諸有情忍 是名菩薩世間安忍 如是安忍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此不名為大甲冑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 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什麼是安忍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安忍有二種相,
一是世間安忍;
二是出世間安忍。
什麼是菩薩世間安忍?就是指不究竟的有漏忍。緣繫眾生諸法諸相,有所取著有所執相,依執種種功德果報而發起安忍;依著自身色、聲、香、味、觸五蘊苦惱而發起安忍。有的為發心趣求的理想而修忍、或生死煩惱無法自主只好忍、或遭遇不利時力量薄弱只好忍、或修忍只為自度而不度眾生、或為欺詐他人而有所忍、或為逢迎取悅他人而有所忍,這種種不為利益眾生所修的安忍,就是菩薩世間安忍。這種安忍與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安忍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及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
云何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 謂無漏忍 一切賢聖大法光明 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無染著忍 永斷一切所作事業 語言 因相 文字 音聲 行依處安忍 修此忍故 能斷一切三結 三受 三相 三世 三有 三行 三不善根 四種瀑流 四扼 四取 四種身繫 修此忍時 心意寂靜 是名菩薩出世安忍大甲冑輪
什麼是菩薩摩訶薩出世安忍大甲胄輪?就是究竟無漏忍,一切賢聖破除無明黑暗的大法光明智慧,處處為利樂一切眾生的無所染著的安忍。永斷執著一切所作事業、語言、因緣所起、文字、音聲、法行範圍等等,所修持的究竟安忍。修持這種無漏安忍,能斷除所有我見、行邪戒、懷疑正法等三結煩惱;能斷除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三受;能斷除解脫相,離相,滅相等三相;能斷除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等三世輪迴果報;能斷除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生死迷界;能斷除身、口、意等三行三業;能斷除貪、瞋、痴等三不善根。能斷除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等四種瀑流。能斷除欲、有、邪見、無明等四束縛;能斷除欲、見、戒、我語等四取煩惱;能斷除欲愛、瞋、戒盜、我見等四種身繫;菩薩摩訶薩修持這無漏忍時,心念寂靜諸法無生無滅,這就是菩薩出世安忍大甲胄輪。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成此安忍大甲冑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訶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安忍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持。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安忍說二種 謂有相無相
有相忍有著 智者不稱譽
修忍依三行 依蘊界處等
是名有漏忍 非摩訶薩相
為滅四顛倒 修無染著忍
寂靜三行等 此忍可稱譽
能寂靜諸行 離一切分別
心平等如空 此忍可稱譽
諸法同一趣 空無相寂滅
心無所住著 此忍成大利
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義理而說偈頌:
此經所說安忍有二種,即是有相世間安忍與無相出世間安忍,有相安忍有所執著,有智慧的人不讚揚。
修習安忍執著身語意三業,執取在蘊界處種種根境識遷轉,這只是世間有漏忍,不是菩薩摩訶薩所修的無相安忍。
要滅除常樂淨我四顛倒,修持無著無相安忍法,三行諸業等都能寂靜,這種無漏法忍才是應當讚揚。
能寂滅有為無為諸法行,遠離一切諸相分別,心念平等猶如虛空,這才是應當讚揚的無漏法忍。
諸法同一歸趣,皆是空而無相一切寂滅,心念無所執著依住,這種安忍能成就無上大功德。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復有精進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 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 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云何精進大甲冑輪 善男子 菩薩精進有二種相
一者 世間
二者 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精進 謂諸菩薩精進勇猛 勤修三種世福業事 何等為三
一者 施福業事
二者 戒福業事
三者 修福業事
修此即名三種精進 如是精進緣諸眾生 有漏有取 依諸果報 依諸福業 是名菩薩世間精進 如是精進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此不名為大甲冑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 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精進大甲胄輪。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什麼是精進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精進有二種相,
一是世間精進;
二是出世間精進。
什麼是菩薩世間精進?就是指諸菩薩勇猛精進,勤修三種世間福業事。是那三種呢?
一者、布施福業事;
二者、持戒福業事;
三者、修福德福業事,
勤修三福業事就是三種世間精進。這種精進攀緣世間眾生種種有為法,有所取執,有所煩惱,依執於種種果報,依執於修福功德,這就稱為菩薩世間精進。這種精進與聲聞緣覺二乘行者所修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世間精進的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及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真實福田。
云何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 謂諸菩薩勇猛精進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除滅一切煩惱業苦 如是精進 一切賢聖共所稱譽 無漏無取 無所依止 普於一切精進懈怠 布施慳貪 持戒破戒 慈悲忿恚 上品諸眾生所無差別心 無差別想勇猛精進 普於三界一切眾生平等無二 為作事業 語言 思惟 諸行依處 無所住著勇猛精進 普於三有蘊界處中 無所分別 勇猛精進
什麼是菩薩出世間精進大甲胄輪呢?就是指菩薩勇猛精進修行,對於眾生持心平等,除滅眾生一切煩惱及業報苦受。這種精進,是一切賢聖所共同稱揚推崇,沒有執取,斷盡煩惱,心如虛空無所依執。對於一切眾生無論是精進或懈怠、布施或慳貪、慈悲或瞋憤,下、中、上品不同根器各類眾生不起分別心,不作分別想而勇猛精進。對於三界一切眾生平等看待沒有分別,眾生所作的事業、語言、思維、行為造作的一切依止境界,全都沒有羈絆執著而勇猛精進。對於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因果中,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種種根境識的作用覺受,完全不起執著、沒有分別而勇猛精進。
不依欲界勇猛精進 不依色界勇猛精進 不依無色界勇猛精進 不觀諸有一切果報 勇猛精進 不依一切得與不得 勇猛精進 不依諸行 勇猛精進 不依三種世福業事 勇猛精進 具足出世三福業事勇猛精進 是名菩薩出世精進大甲冑輪
不在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不在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不在無色界中有所依著而勇猛精進。持心平等不執念於種種果報而勇猛精進。不執著一切諸法功德得或不得而勇猛精進。不執著有為或無為行法而勇猛精進。不執著世間三福業事而勇猛精進。具足出世三福業事善因,仍然勇猛精進。這就是菩薩出世精進大甲胄輪。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成此精進大甲冑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訶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於六根染著 漂愚五瀑流
雖勇猛精進 智者皆厭毀
緣眾生精進 有漏及有取
非真實福田 不名摩訶薩
智者勤精進 遠離一切著
心無所依止 名真實福田
不染著名色 離蘊界處等
為眾作歸依 是名摩訶薩
行世如水月 修精進究竟
此輪能永斷 眾生煩惱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精進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作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這時世尊再次昭顯義理而說偈頌:
眾生六根有所染著,浮沉五道輪迴的煩惱瀑流中,儘管勇猛精進修行,卻都徒勞無功,有智慧的人都會厭嫌這種精進。
攀緣世間有為法而精進,有所取執無法斷滅煩惱,不是應受眾生供養的真實福田,也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
有智慧的人勇猛精進修行,遠離一切執著,心如虛空無所依止,才能稱為真實福田。
不染著於世間名色,遠離蘊界處根境識的執受,能作為眾生安心的歸依,才稱為菩薩摩訶薩。
覺悟世間法不實如同水中幻月,精進修行出世究竟法,出世到彼岸的大甲胄輪,能夠永斷眾生的煩惱纏縛。

復次 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 復有靜慮大甲冑輪 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此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還有靜慮大甲胄輪。成就此輪的菩薩摩訶薩,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福德成就勝越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一切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
云何靜慮大甲冑輪 善男子 菩薩靜慮有二種相
一者 世間
二者 出世間
云何菩薩世間靜慮 謂諸菩薩依著諸蘊 修習靜慮 依著諸界 修習靜慮 依著諸處 修習靜慮 依著欲界 修習靜慮 依著色界 修習靜慮 依著無色界 修習靜慮 依著三律儀 修習靜慮 依著三解脫 修習靜慮 依著四念住 修習靜慮 依著四正斷 修習靜慮 依著四神足 修習靜慮 依著五根 修習靜慮 依著五力 修習靜慮 依著七等覺支 修習靜慮 依著八聖道支 修習靜慮 依著地界 修習靜慮 依著水界 修習靜慮 依著火界 修習靜慮 依著風界 修習靜慮 依著空界 修習靜慮 依著識界 修習靜慮 依著樂受 修習靜慮 依著苦受 修習靜慮 依著不苦不樂受 修習靜慮 依著虛空無邊處 修習靜慮 依著識無邊處 修習靜慮 依著無所有處 修習靜慮 依著非想非非想處 修習靜慮 依著此世 修習靜慮 依著他世 修習靜慮 依著小想 修習靜慮 依著大想 修習靜慮 依著無量想 修習靜慮 如是靜慮 有漏有取 有所依著 是名菩薩世間靜慮 如是靜慮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此不名為大甲冑輪 亦不由此名為菩薩摩訶薩也 及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什麼是靜慮大甲胄輪?善男子!菩薩靜慮有二種相,
一是世間靜慮。
二是出世間靜慮。
什麼是菩薩世間靜慮?就是指諸菩薩執取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根境識的作用覺受而修習靜慮。依執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而修習靜慮。依執三律儀、三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諸功德而修習靜慮。依執在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種種運轉變化而修習靜慮。依執在樂、苦、不苦不樂三覺受而修習靜慮。依執於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境界而修習靜慮。依執此世、他世苦樂而修習靜慮。依執小想、大想、無量想諸境界而修習靜慮。這種靜慮,有所煩惱、有所取受、有所依著,稱為菩薩世間靜慮,這種靜慮與聲聞緣覺二乘所修的靜慮相同,不能稱為大甲胄輪,也不能藉由這種修持而稱為菩薩摩訶薩,也不稱作是聲聞獨覺乘眾的真實福田。
云何菩薩出世靜慮 謂諸菩薩遠離諸蘊 修習靜慮 遠離諸界 修習靜慮 遠離諸處 修習靜慮 遠離欲界 修習靜慮 遠離色界 修習靜慮 遠離無色界 修習靜慮 遠離三律儀 修習靜慮 遠離三解脫 修習靜慮 遠離四念住 修習靜慮 遠離四正斷 修習靜慮 遠離四神足 修習靜慮 遠離五根 修習靜慮 遠離五力 修習靜慮 遠離七等覺支 修習靜慮 遠離八聖道支 修習靜慮 遠離地界 修習靜慮 遠離水界 修習靜慮 遠離火界 修習靜慮 遠離風界 修習靜慮 遠離空界 修習靜慮 遠離識界 修習靜慮 遠離樂受 修習靜慮 遠離苦受 修習靜慮 遠離不苦不樂受 修習靜慮 遠離虛空無邊處 修習靜慮 遠離識無邊處 修習靜慮 遠離無所有處 修習靜慮 遠離非想非非想處 修習靜慮 遠離此世 修習靜慮 遠離他世 修習靜慮 遠離小想 修習靜慮 遠離大想 修習靜慮 遠離無量想 修習靜慮 如是靜慮能發賢聖廣大光明 無漏無取無所依著 是名菩薩出世靜慮大甲冑輪
什麼是菩薩出世間靜慮?就是指諸菩薩遠離蘊執、界依、處受而修靜慮。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諸有境界的喜樂覺受而修靜慮。遠離三律儀、三解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的修持功德而修靜慮。遠離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種種運轉變化而修靜慮。遠離樂、苦、不苦不樂的覺受境界而修靜慮。遠離虛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偏空不中道境界而修靜慮。遠離此世、他世苦樂境界而修靜慮。遠離小想、大想、無量想而修靜慮。這種靜慮能啟發廣大光明、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的賢聖智慧,斷盡煩惱、無所取執、無所依著,這就稱為菩薩出世靜慮大甲胄輪。
善男子 若菩薩摩訶薩成此靜慮大甲冑輪 從初發心 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訶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為捨己重擔 修有所得定
求斷自煩惱 非真智者相
依器有所觀 求解脫修定
取著此彼岸 非利樂有情
為利樂有情 修定捨重擔
滅一切煩惱 是真智者相
為潤諸有情 修無依著定
永斷諸有愛 是名大慧者
為解諸有縛 令住無畏城
修行寂止定 是名摩訶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了這靜慮大甲冑輪,從發心求道起,即已斷除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染執。即可稱作為菩薩摩訶薩。福德成就勝過一切聲聞獨覺,能成就為聲聞獨覺乘的勝妙福田,一切聲聞獨覺乘眾,都應來供養侍奉守護。這時世尊再次昭顯這義理而說偈頌:
為了捨棄自己的生死輪迴重擔,有所執取而修持禪定,只為斷除自己的煩惱,不是真正有智慧的應有作為。
依止這個物質世界(器世間)來進行觀照,修持禪定來求解脫,執著於證悟生死涅槃功德,所作所為不能利樂有情眾生。
菩薩修持禪定是為了利樂眾生,是為了眾生能捨棄生死輪迴重擔,除滅一切煩惱,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應有所為。
為了利益諸眾生,修持禪定無所依執,無所著相,永斷一切愛欲苦惱,則可稱為大智慧的人。
為了解脫眾生的煩惱束縛,能使眾生安住無畏涅槃城,修行究竟寂滅禪定,則可稱為菩薩摩訶薩。

地藏十輪經卷九